首頁>法雲書坊>般若系列

般若學疏義 / 白雲禪師著

109-10-26
分享
若學是佛陀思想的精華所在,經中既云:般若,是三世諸佛之母。可見,欲圓滿覺悟之路,必須以般若之學為依皈。

雲老禪師有感於般若學一書,對學佛者言,於法之義,尚不易契入以達融會貫通,乃成此書,以方便喜愛般若學者作研究進修之用。

故云:
疏義的方式,在揭示法的諦義;
疏義的旨趣,在導引法的意境;
疏義的作用,在開啟智慧之門。

書籍資料

書名:般若學疏義
作者:白雲禪師
出版/發行:金禧廣播
再版日期:民國 92 年 12 月
定價:300 元 (運費需另計)

精彩內文試閱


前言


般若學一書,原是千佛山佛陀學術研究院的必修課程講義;基於文字表達是以「講義」的方式,幾經講授,於法之義,仍然不容易融會貫通。因此,應學者的要求,以及廣大同道,曾經參加旁聽者絕大多數的反應,而有「疏義」的作為;俾資喜愛般若學的同道們,便利研究進修之用。

般若學疏義,既然是作用於研究參攷,難免不捨「點到為止」的遺憾,這對於一般學佛者而言,可能仍舊是較為吃力些的;不過,學佛之道,本具層次高低,就像是社會中的世學,從學前教育,而小學,而中學,而大學,而研究所,同樣是循序漸進的。

因此,疏義的方式,在揭示法的諦義;疏義的旨趣,在導引法的意境;疏義的作用,在開啟智慧之門;喜愛般若學的讀者們,當您有心究竟的時候,不只是仰賴疏義而能登堂,必須深入法藏中的般若全部,方能有機得窺般若的真貌,歡喜優游於無上的般若法海。


世出世間法


世間,就是五欲惡濁之世,也就是我們循環來去,安身立命的娑婆世界;無論是天神、人類、禽獸、鬼神、地獄、修羅等一切眾生,悉皆運動活躍的地方,概括的分別局限的每一處,每一範圍,統以世間而名之。

出離世間,就是突「出」和遠「離」世間的意思;基於世間的「欲」和「濁」,是眾生的「染污」之源,學佛的人,即在於如何學習「少欲」而「無欲」,「污濁」而「清淨」,入達「莊嚴」的「覺悟」境界;也就是於「相同」的而能「突出」,於「偏異」的而能「遠離」,即稱之為世出世間。

不過,這其中是以「法」為關鍵性,強調依於「世間法」而說「出世間法」;由於二者於法的因緣性和因果性,有著不可分的利害,也就是佛法的重點,在於世法的「欲、濁」,但憑「無明」而「煩惱」的共處,必須「明了」而「覺悟」的挺立;方能住世而出世,做一位共處於「苦」的世間人,卻可以挺立於「樂」的出世間行者。

佛法的效用,是講求離「苦」得「樂」,是突出「欲、濁」的束縛,而得「清淨」的解脫。

因此,學佛行者,雖然同樣住在世間,卻能不為世法所惑,而面對世法之餘,不會一味的計較和執著,而是有效的認識和瞭解,務期於不可避免的世法中,能夠有所發現,進而提昇修養,突破迷惑,入於覺悟;也就是出離世間,求得淨樂自在,所以叫做世出世間法。

最簡明的說法,就是出離世間的方法。


有為無為法


有為,凡有所造作的行為,依能生的因緣,造作所生的事理,基於所生的事理,必然具有因緣而生起造作。

人、有肢體,有語言,有思想;三者具有造作行為的功能;或者說,三者都是行為表現的工具。

行為表現,以「因緣」而說為什麼?依於為什麼而引發「色、心」等法,然後生起造作行為;這些行為的表現,統稱作有為法,也就是「有」所作「為」而顯現的「法」。

無為,無不是沒有;無為不是沒有作為。
無,是從有的突破,或者說不一定。

於造作行為而言:是無生、住、異、滅諸般實有之相,離於因緣或色與心相應所起;譬如擇滅無為,是不生之相而取其滅;又如虛空無為,虛空本身不具日月星辰,風雲雨電等因緣的實有相,而日月星辰,風雲雨電等卻顯現於虛空;這些,便叫做無為之法。

最是明確的說法:
眾生的業,是有為法。
行者的道,是無為法。


有漏無漏法


有和無的釋義,同於有為和無為的有無。
漏,是漏洩,是缺失,也就是不圓滿。

有漏,就是有缺失;人,一直生活在缺失中;基於「業」的作祟,承受「好、不好」的感報;所以,佛法中說「色身」是感報身,又叫做有漏之身。

無漏,就是圓滿;行者 (學佛的人) 是追求圓滿,突破有漏,修行缺失;深知「道」的可貴,無論是承受「好、不好」的感報,都不是究竟;唯有轉「業」成「道」,不再承受感報,所以,必須成就「法身」,只有法身纔不漏洩,沒有缺失,也就是佛法說的圓滿報身,又叫做無漏之身。

有漏法是循業而造作,無漏法是循道而修養;或者說,無漏法是因有漏的缺失,明了業的作祟,而轉業成道,步入圓滿的道理和方法;也就是佛法中所學的「戒、定、慧」和「菩提、涅槃」等法。
一切智的理諦 / 道相智及種性 / 一切相智及境界
大般若經要解 (上中下共三冊套書) / 白雲老禪師講述
分享
了解更多
0 則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