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佛是信什麼?信釋迦牟尼佛的道理方法,可以得到覺悟,這叫做信佛;不是信釋迦牟尼佛那個人,而是信他的智慧,他的智慧是來自那些道理方法。
經常看到學佛的人總是排斥自己以外的東西,認為都是外道都不好,其實佛也是道啊!如果以道而言,世間的一切的道包含佛道,就是整體性、就是道。
站在一個學佛者的立場,把世間的一切都排斥在外,認為專注於佛法才是需要吸收的知識經驗,我肯定告訴各位,你永遠不可能見到佛。
佛法是對人而說的,捨棄了世間的人,談佛法沒有用處!
佛法的知識經驗,其實還是來自世間的一切知識經驗,沒有世間的一切知識經驗,就沒有佛法中說的知識經驗,這一點先要把握。
書籍資料
書名:
佛法要義作者:
白雲老禪師講述,千佛山白雲出版社編輯部整理
出版/發行:千佛山白雲出版社
再版日期:民國 103 年 4 月
定價:250 元 (運費需另計)
精彩內文試閱
佛法、優生、種子 ( 一 )
從這一個時段開始,來介紹一些單元性的問題。時代一直在變遷,人跟著時代在走,人又創造時代,也就是說不管怎麼講總是人的問題。談到人的問題,現代的人不管是小到家庭,大到一個民族,或者是一個地區、國家,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相同的想法──希望自己的後代愈來愈好,有所謂「青出於藍更勝於藍」的說法。也由於這種觀念就會衍生出──能不能把人加以改良,使人的品種愈來愈好?所以這一個時段就來談一個主題,叫做「佛法談優生的問題」。
所謂優生,一般人很容易理解,在佛法中談「善種」,就是善良的種性。為什麼佛法談善良的種性,跟現在的優生來作一個相提並論呢?因為「優」不只是一個品種的優秀,涉及到品種就關係到智慧的問題、教養的問題。關係到智慧與教養,又涉及到一些傳統的,所謂改良的⋯⋯,不管用什麼方式去看,一句白話來說,總是希望人繁衍後代子孫愈來愈好、愈來愈優秀。看現前的世界,在地球上不管哪一個國家,哪一個地區,看看這些社會的亂象,人心的敗壞、風氣的齷齪,真正的說是,這一些人他的生性有問題嗎?也看到有多少得諾貝爾獎金的人,多少科學家、文學家,種種不同專業的這些優秀專家,不都是生存在同一個國家或者地區?整體來說,就是在這個地球上。
佛法看優生,除了無始以來,依於業的種性來分辨本質之外,還有現在所謂修養的問題。佛法如果要把人類在現在這一生,讓人類能更好、更優秀的話,佛法有一個宗旨。佛法的宗旨是什麼呢?佛法的宗旨是講智慧才能改變一切。譬如以人種來說,只是讓這個人長得更魁梧、更健康、更高大如此而已,於心性上可以說是不可能提升;就好像科學界常談的基因問題,基因是沒有辦法改變的,絕不可能拿兩個好的基因就變成更好,因為基因的好壞到目前為止在實驗室裡,還很難去辨別有什麼好與壞的問題。所以現在所謂複製動物就是一種基因學上的實驗品,有的複製不成功,有的複製不長久,有的複製比原來的更糟,這就證明了基因是不能改變的。基因以佛法來講,就是談業的種子性;業的種子性,如果以過去英國的科學家、美國的科學家,研究遺傳的問題、改良的問題,到目前為止誰也做不到。
所以「基因」這名詞,就是過去無始以來人所造作完成的一個業的種性;業的種性不是一個絕對的善的種性,或者是惡的種性,因為人的行為有善有惡,不可能人的行為都是惡的或者都是善的。從這上面就可以看出來,業的種性也就等於一般所說的基因問題;因為種性就是一個基礎,種性是以業來作為前提,來看它的本質是好的或是不好的,如果能夠把握佛法上這個前提,就可以發現,人如果以優生學來講,談遺傳也好、談改進也好,不是一個基因上可以改變的,最多只能說在人的這一個色身上,可以作為一個改進,如果說要談到人的智商問題,智商問題不是天生的,智商問題是來自他的業的種性,業的種性有過去的也有現在的。
所以從佛法上去看人,釋迦牟尼佛從來沒有分辨人,說這個人是善人、這個人是惡人;他為什麼不分別?很簡單,人依於業總離不開有善有惡,唯有這種善的種性與惡的種性,在他出世以後來到這人世間,相應於善的緣、惡的緣而產生善的業、惡的業,這是不能改變的一個東西。我們真正能改變的是什麼?種性不能改變,可是我們以現在的熏習、修養,可以提昇、可以調整,可是絕不能改變。譬如說原來善的種性深厚的話,可以使它更好,如果除了業的種性之外,過去也有修行方面,修養的種子性的話,那是道的種子性,就不是業的種子性了。
業的種子性有善有惡,道的種子性有高有低,可以發現,業是因為外緣引發出來,有善、有惡的果的現象。道的種子性也是如此,也是從原來於道的修養,他是多、是少,相應於他的時間空間,就很容易去使他表現出來多少,這是依於過去的;以現在來講我們就可以去調整,也可以去提昇它,可是絕不可能把原有的去改變。佛法中強調一個不變的理論,就是道與業,種性上不能變,可是依於因緣的關係,可以調整、可以提昇;這種調整、提昇,不是本身過去道的修養高,他一來到世間修養就高,因為還必須要有時間、空間這種緣引發他,慢慢來調整、提昇,使原來道上的修養愈來愈好。
其實業也是如此,譬如業有善有惡,原來是善業,經過外緣,可以使原來的善更好;可是如果他原來是惡的種性的話,他的外緣即使是善緣,還是離不開惡的種性;也就是在種性上是不能改變,道種性、業種性都不能改變。可是在這一生相應的外緣,經過時間、空間不同的熏習,它是可以調整、可以提昇,這一個理論我們先要把握。可是你如果對佛法這個理論不能把握,會產生什麼現象?哦!這個人有善根。什麼叫做善根?是指哪一些東西才叫做善根?我們以一些只是止於「佛教徒」的看法呢?這個人一生下來就會禮佛,一生下來就會念阿彌陀佛,一定很有善根⋯⋯。那你就錯了,那完全是因為他的家庭環境而引發出來的,絕不是他一生下來就會。
所以唯識學上有一句話「種子生現行,現行熏種子」它的目的在哪裡?就是說明了原來過去世的種子性,不管是道種性或者業種性,在這一生顯現出來的,就是過去的因而有現在的果,可是要顯現這種果,必須要有其因緣法則,就是要有緣才能引發它。所以過去我談到佛法裡一些基本的理論,我說談因果必須要有因緣,如果我們要談因果,要知道它的關係,沒有因緣的法則就不能表現出來。就好像我剛剛說的例子,一個小孩很小,到廟裡面就會拜佛,就會念阿彌陀佛,有沒有想過,是不是生下來就有這種外緣?有人教他念佛、拜佛?如果說善根本來就很好,本來就有了這種東西的話,我請問你,當一個那麼小的小孩在念佛,問他佛是什麼意思,拜佛的目的是什麼?一定回答,不知道。所以佛教跟佛法,往往在觀念上有差距;因為佛教不一定要有理論的基礎,佛法一定要有理論的基礎。佛教徒,一般說皈依三寶,做一些所謂佛教徒的行為,很容易,什麼人都可以;涉及到佛法,必須要從理論的基礎上去學習,才能顯現佛法。
就像談因果跟因緣,談因果誰都會談;過去作什麼因,現在受什麼果。有沒有想過,過去作什麼因,為什麼現在會受這個果?為什麼不知道?什麼時候受,就關係到因緣法則了。如果捨棄了因緣法則談因果,理解成──我現在在那裡受苦,是因為我過去所作的不好,你認為現在過得很好,就是你過去世作的很好;就變成一因、一果的東西。可是它怎麼會顯現你現在好、不好?譬如有的人生在貧苦的家庭,如果本身不奮鬥、不向上,永遠在貧苦中間生活。如果出生在有錢的家庭,但好吃、懶做,等到哪一天吃完了、喝完了,家產光了,什麼都不會,比那一個原來出生在貧寒家庭的人更可憐,為什麼?因為他還有現在的所作,如果只談過去的所作,不談現在的所作,就等於說只是一個佛教徒,不是一個學佛的人。
談優生,用改良、遺傳的方式去看,譬如說配種,以前的日本人是矮小,現在的日本人很高大,他們就有這種配種的方式,改良成了高大、健壯的這一種品種。可是我們能不能改變他的心性?因為涉及到心性,就關係到他所處的環境、所受的教育,不管是家教、社會教育、學校教育,耳濡目染都會使他有所調整、有所提昇。譬如原來顯現的是一個善的種性的話,即使用品種的改良,並不表示那個高大的、強壯的他就是智慧高、道德好、良心好;這就可以說明什麼呢?談優生在佛法上面,過去的道種性跟業種性來講,是不變的,相反的在這一生它是可以調整、可以提昇。
當然涉及到這方面,又關係到很多一些佛法的理論,至少可以把握唯識學上兩句話—過去的道種性、善種性,稱之為本有種子,不管是道的或是業的,就是重新開始去修養的;這也是佛教的基本理論,說明種性為什麼不能改變,而這一生我們使原有的可以調整。譬如原來是惡,可以調整它,慢慢使惡的愈來愈少;使惡的愈來愈少,不就是善的也就慢慢愈來愈多了嗎?這只是一種調整,不是改變,因為它關係到因果的問題。當然因果的問題很複雜,只能說談道種性跟業種性,以現代的科學家們談所謂的優生的問題,還是一個現在的造作,可是現在的造作不能改變它的根本,也就是種子性只能夠改變色身,在法身上幾乎是要靠你現在這一生,怎麼去調整、怎麼去提昇。佛法跟科學家們所談的優生,最大的差別就是涉及到本有與現在,就是過去的種子跟現在的修養,過去是不能改變,現在可以調整、提昇,這就是佛法跟現代優生學的一種差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