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>花絮報導

花絮報導 | 假日佛學課程:有相轉空相、俱舍論十八界諸門分別

110-05-03
分享

岳山法雲禪寺 110 年上半年假日佛學課程,5 月 2 日禮請教授師智義法師與智揚法師分別講述「佛法要義」及「探討俱舍論」並帶領學員靜坐止觀練習。

上午「佛法要義」課程,探討「有相轉為空相」,智義法師首先抛出問題:「你有煩惱嗎?為什麼煩惱?可不可以不煩惱?」啟人疑情。法師表示,煩惱的起源在五蘊自我的組成,於面對色塵緣境時起變化、生作用,成為「有相」;復於相上起分別、去計較執著,而成為「住相」。如何使有相轉變為空相?必須從起分別、計較、執著當中,去面對造作行為,調理自己,也就是修行,止於會造成業因的這一念,研究、分析、認識,於業的有顯現出道的有,就是空相。

惟此空相不是究竟空相,只是從有的突破顯現出空相而已。空相顯現到最後,一切能隨緣自在,就是無相的境界了。

‧‧‧

下午「探討俱舍論」課程,進入十八界諸門分別。智揚法師表示,《俱舍論》強調十八界概念,猶如五蘊調理重要性,因此論中特別針對十八界,以二十二門不同面向分析其中內涵。

是日課程講述前五門,包括:有見無見門、有對無對門、三性門 (善、惡、無記)、界繫門 (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)、有漏無漏門,並初探尋伺門。因尋 (較粗,如貓不知鼠蹤之所在而到處尋找) 伺 (較細,如貓已知鼠在洞中而伏於洞口等待) 此二心所與禪定境界有著密切關係,當於下堂課程再做廣釋。課程最後,由智揚法師帶領大眾練習靜坐止觀。

分享
了解更多
3 則留言
補充「空」內涵
3 年前
除了轉煩惱,從煩惱中見道,突破「有」,顯現「空」之外,如果沒有見道,也叫做空,見道就是有;沒有見道,就是空。從煩惱的生到煩惱的滅,不是空相,而是在未見道之前,道在煩惱之中是個空相。前念未生後念未起也是空,意念產生之後不去做也是空,「空」有空亡之空,或者聲聞、緣覺之空,亦有菩薩之空,各種空境都不一樣,入空不是很高的境界,只是斷滅的暫時現象,談任何法能講到體用相境才是完整的介紹。
補充
3 年前
不講體用相境的話,請問「無」在哪裡?
補充
3 年前
不能把「有」「空」講成相對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