晨曦啟明星敲響梵鐘;幕簾捲起,宇宙的舞台,開始活躍了。燈下展讀「白雲深處」一如與智者談心⋯⋯
書籍資料
書名:
白雲深處作者:
白雲老禪師著
出版/發行:千佛山白雲出版社
再版日期:民國 103 年 2 月
定價:260 元 (運費需另計)
精彩內文試閱
自我意識
人、悉皆擁有自我意識。
如何是自我意識呢?
自、是個體。
我、是主宰。
意、是意念。
識、是分辨。
自我意識,是依於已具的知識經驗,展露出主觀的知見,表現於「人、事」之前,完成接納的肯定或抗拒的否定言行。譬如:
幼稚園的老師,教幼兒算術。
題:一加一,等於二。
幼兒無知,反問:什麼是一加一?為什麼等於二?
老師舉例,言道:小朋友,老師這裡有蘋果;你看,一隻蘋果 (取蘋果放置桌上),再加一隻蘋果 (復取蘋果放置桌上),這樣,就是一加一,等於二。
幼兒見了,說:老師!我只要一隻蘋果,我還要一把刀。
老師聞言:
如果表現的是自我意識,很可能會是:
你這孩子,老師教你算術,你想到的就是吃。老師的心念中,很可能引發出「壞孩子、不聽話」等評語;說不定會生氣,與以責罰,甚至告訴家長,貶排孩子不好,缺少學習精神,將來⋯⋯。
就這樣,孩子為算術,惹來責罵或體罰;小小的心靈中,說不定留下莫明的陰影;甚至,從此對算術產生「畏」的後遺,或者更為嚴重的後果。
如果不以自我意識而面對問題,很可以作如下的處理:
小朋友!想吃蘋果嗎?好。
於是,先拿著水果刀,然後說:
小朋友!這裡是兩隻蘋果,如果吃掉了一隻,你告訴老師,還會剩幾隻呢?
這時,無論幼兒作如何的回答;老師都可以圓滿「教」的目的,同時,幼兒在「吃」的誘惑下,必然樂意接受老師的教導。
舉例雖然平常,但「平常」所起的「心」是可以「即見其道」的;所謂的「自我意識」,不正是「平常心」麼?!如果,輒當自我意識展露之時,能於五蘊中的「色」所引發的「受、想」,在未形成「行、識」之前,即行建立起間隔,務使緣起於自我意識的「想」,轉化成調適之後的「非想」,那末,「非非想」的修養功夫,便已經具足了「四禪定」,從「空處」突破,進入到「識處」,有了「無所有處」的「四無色定」的基礎了。
因此,學佛行者,依「平常心即是道」的理念,修養四禪、四無色定的「禪定」法門;久而久之,水到渠成,八定圓滿,五蘊中的「受、想滅」,當能清淨莊嚴;九次第之「滅盡」,即能所作皆辦,俱諸佛法。
如是行修,如是成辦;依其修養,必能成就菩薩的分位,以至絕對的佛陀之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