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>學佛心路歷程

學佛心路歷程 | 在佛學課堂中看見禪的蹤影 (文/淨乘)

111-05-24
分享
(寧波天童禪寺山門,2017 年 10 月攝)

岳山法雲禪寺 111 年 5 月份佛學課程受新冠肺炎 (COVID-19) 疫情延燒影響而取消,原訂禮請義法師講述之「起心動念」佛學課程,為串連 2022 台北國際書展「城市在閱讀」活動,改採錄影線上課程方式進行,個人藉此因緣得在課堂上看見禪的消息數端,不覺法喜充滿。

一、體取「無念」修行實踐
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於《法寶壇經》中提到:「我此法門,從上已來,頓漸皆立無念為宗,無相為體,無住為本。」此中「無念」,並非沒有念頭,而是在念念當中不去計較執著 (念念不住)。道理如此,但在修行上具體應該如何實踐才是?此次課堂上義師父介紹「起心動念」法要,剛好解答此疑惑。

義師父表示,吾人因根塵接觸,引發起心動念,學佛修行即是在引發起心動念的外緣誘因當中,不去一味的計較執著,而是去認識、了解而後發現其中的內涵。若非如此,往往是妄想雜念、是自我意識;如果能在其中發現與道相應,和生死有關的內涵,即有轉業成道也就是覺悟改變的機會。個人於義師父的課程說明中體取到,若能如此把握,莫不是六祖「無念行」的具體實踐?

二、辨析「分別」法義
禪宗公案中,祖師大德為破除學人之分別計較執著,動輒讓人喫棒三十,此喫棒並非口頭形式而是真喫棒,有學人甚至因此被打到住進涅槃堂 (年老、生病僧人居住之處) 靜養。公案應對中,因為「計較執著」而喫棒,這是可以理解的;而人非木石,為何連「分別」都不可以呢?若是如此,豈非要人成為行屍走肉?

課堂上,義師父解釋「分別」有兩層意義。一是當根塵接觸,意根加入,形成意念,對外緣事物分別這是什麼、那是什麼;另一則是進入五蘊後,想蘊形成想念,此時進入心的主宰,產生了愛惡取捨的分別。禪師要打掉學人執念,乃後者起心動念所生起之分別,於此,乃對「分別」法義豁然開朗。

三、與其身後才要人助念,何如現世修行得饒益
《楞嚴經》云:「諸有智者,要以譬喻而得開悟。」課堂接近尾聲,義師父舉出兩則與生死執著有關例子,向大眾說明起心動念之計較執著,影響死生事大,讓大眾對此有深刻的認識。

案例一:人稱「金碧峰」的明朝五臺山碧峰寶金禪師,禪定功夫甚深,能入虛空定。時禪師壽命已盡,勾魂使者前來索命卻找不到人,山神告知只要搖動其所鍾愛的皇帝御賜玉缽,即能現身。勾魂使者依計行事,果然隨即索得金碧峰禪師。禪師於此警醒,立馬摔破玉缽,斷除執念,復又入定而得自在。

案例二:有居士因羨慕往生居士得師父及大眾助念,希望將來亦有此福報。義師父於課堂中說明助念之意義,乃因往生者雖已命終,但對世間一切仍執著不捨,此時內心一片散亂,助念是為幫助其收攝心念,莫在散亂心下趣向三塗。

於此二案例,個人感觸,若在世時能好好修行,現世得饒益,又何需待身後渺渺茫茫才要人家來幫忙,使自己不會迷失?

於此,復又想到昔日禪宗祖師大德馬祖道一禪師,悟道後返回四川家鄉欲幫助鄉人也能修行解脫。大眾正聚集一處準備聆聽禪師宣說佛法,眾中一位老婆婆忽然發現此人不就是當年那個馬家小伙子嗎?哪裡是什麼高僧大德?大家定睛一看,果然就是當年鄰家那個不起眼的小伙子,看來沒什麼了不起的,於是一哄而散。後來馬祖禪師成為禪宗江湖知名祖師,鄉人將家鄉改名為馬祖鎮馬祖村,以茲紀念。嗟夫!如是紀念緬懷,何如當時能夠聽聞禪師宣說佛法,認真修行而得饒益乎?

是堂課程,個人從中看見禪的蹤影數端,獲益良多,感恩教授師。


佛學課程影音:
佛法要義 / 起心動念 (智義法師主講)
分享
了解更多
2 則留言
張耀明
2 年前
期待現代版的龐公龐婆住世也! 禪寺有 淨乘兄賢伉儷大德 鼎力護法, 實在太棒了!
淨乘
2 年前
在道場常住師父的帶領下,大家都很發心護持,也都很用心把握機會在學習佛法,這是道場很殊勝的氛圍,希望我們大家都能一點一滴覺悟,也實踐於現實生活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