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左:雲岡石窟第 19 窟西側耳洞倚坐佛像 (高 8 公尺) / 右:天岳山法雲禪寺設計圖)
天岳山法雲禪寺三峽籌備建寺,日前拆除既有房舍,成為一片空地。巡禮建寺預定地時,面對豁然開闊的空間,置身其中而顯人之渺小,不禁令人遙想起 2019 年隨住持
上智
下願法師朝禮山西雲岡石窟,面對大佛的心情,有感而發。
(左:雲岡石窟 / 右:天岳山法雲禪寺三峽建寺預定地)
雲岡石窟開鑿於 1500 年前之北魏時代,「開窟」與「建寺」,工法截然不同。開窟屬「減法」工程,從原本厚實的山體開鑿出洞窟,雕刻成佛像,供人禮拜;建寺則為「加法」工程,在原本空無的土地,築起寺院,塑造佛像,熏習佛法。
北魏皇帝崇佛,開鑿雲岡石窟是其「建立圖像,令沙門敷導民俗」的實踐;法雲禪寺則是為了弘法利生,安定人心而建寺。開窟與建寺工法雖殊,化導人心之願無二無別,這也是佛法「實相無相」的體現。
《法華經‧分別功德品》言:「如來滅後,若有受持讀誦 (《法華經》),為他人說,若自書,若教人書,供養經卷,不須復起塔寺,及造僧坊。」雖說這也是實相無相的另一種體現,然在未成佛道之前,
上白
下雲老禪師有言佛教徒還是須先有所依賴。
是次朝禮雲岡石窟,注意到大佛兩側常雕刻有排列整齊之千佛刻像,整體空間化為一片佛國世界,體現了大乘佛法「信佛學佛,人人都有機會成佛」的理念。法雲禪寺來日建成,也將於一樓大殿安奉三千佛,三樓觀音殿安奉千觀音,殿堂空間殊勝莊嚴。
開窟建寺樣雖殊,化導人心願無別,衷心期盼即將建寺之三峽法雲禪寺,在大眾共同發心護持下,早日圓成。
(雲岡石窟第 20 窟露天大佛前合影,2019 年 6 月攝)
| 建寺簡介 | 弘法利生 安定人心 天岳山法雲禪寺三峽籌備建寺 |
關鍵字: |
三峽籌備建寺
雲岡石窟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