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>佛法解惑>經典文句釋疑

佛法解惑 | 經典中常提到「三界如火宅」,學佛的人如何才能超脱三界?

110-11-28
分享
客問:

典中常提到「三界如火宅」,學佛的人如何才能超脱三界?
師答:

首先要瞭解「三界」真正要告訴修學佛法的人,是在修養的過程當中,自己到達什麼樣的境界而說的。三界若以六道來談,是很難分別的,如果以天道來說會比較容易瞭解。

欲界,即是欲望世界,欲界不一定要把它當成六道世界,不妨把世界放在自己的心裡,不管是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統統放在自己的內心;也就是說,在修養的過程中,於自己的內心會有這三種不同境界的變化。

欲界,是要有實際的行為才能滿足欲望的。於欲來說,人是多欲的,而學佛行者是如何使自己少欲,最後能夠清淨欲;但人一下子不可能做到清淨欲,如果能夠一點一滴的減少欲望,即已完成了一種修養。

色界,則是要有物質條件,但不必有實際的行為;比如說:於男女之色,只要看看對方的樣子,或者聽聽聲音,於一顰一笑,就能滿足,不必有實際的行為,即是已超乎了實際的行為,但還是要具備有「色」(相狀) 的存在,在這範圍之內是屬於色界。

無色界,是連色的範圍都已經超越了,只要在意念當中打打轉,就能滿足欲望。

三界是以「欲」的程度而分別為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。行者觀三界,是把三界放在自己的內心,不要把它當成三千大千世界那麼大。若問有什麼方法可以超脫?肯定的說:唯有依戒、定、慧,一步一步慢慢去做。

在修養的過程中,要達到無色界,必須先修四禪,修到每個意念都清淨,才能到達無色界的境界;但還是在三界內,並沒有超出三界,所以佛法中有道理方法,提示行者如何超越三界。

要進入四無色定,必須先要進入「空處定」,空處定是一個過程,等於五蘊中,想行之間的間隔一樣,而這個間隔等於是個空處,進入空處,如果是聲聞,就住在「空」裡面,而感到滿足;若是菩薩乘,必須跳出空處定,進入識處定。

以「識處定」來説,則沒有計較執著,而只有認識瞭解,且隨時都可以發現「道」。識處定即是八定中的第六定,進入第六定之後還有一種分別,這種分別是依於「法」而起。

進入無所有處定,或者識一切處定後,就可以「隨心所欲」,隨時、隨地都可以自在,順境可以,逆境也可以,不會有因為煩惱失去主宰,煩惱顯現時,立刻可以轉變為菩提,這是定中的第七定──「無所有處定」。

八定中的「非想非非想處定」,必須於五蘊的變化作用中,能從業轉變為道,而且的確從業中能顯現出道來,也可以說所存留的只有道沒有業,這是五蘊中受想的第三次變化,至此才是非想非非想處定──第八定。

最高境界則是滅盡定,也就是第九定,這第九定可以說必須要到達菩薩位──八地以上才能做到,七地以下都還不行。

另外還有「那伽定」,即是佛陀的定,翻成中文的意思是自在、灑脫,想進就進,想出就出;如果說第九定比喻出污泥而不染的話,佛陀的定像蓮藕一樣,住於污泥而不受傷害,這才是佛陀的境界。

以上所講的,都必須依照戒、定、慧三無漏學去修學,亦即必須依照佛陀的道理方法去修養。學佛沒有直接了當的方法,因為佛法的本身沒有捷徑;基於每個人的根基、智慧不同,需要的環境也不相同,即使相同的道理方法,在做的時候都可能形成差別,因為每個人的主觀和客觀條件都不相同。
分享
了解更多
0 則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