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問:
如何能夠清心、淨心、定心?念佛靜坐可不可以?
師答:
學佛一輩子是為了讓我們的心清淨,是為了讓我們的身口意怎樣能夠不散亂。什麼叫做修行?修行不是做個法門,或持個咒,或打坐等,那不叫修行。真正的修行是以我們的身口意──身體的行為常常會出差錯;言語的行為常常會說錯話,會傷害人;意念的行為,你的出發點不好,就會影響到身體行為、言語行為,為了使我們身口意的行為愈來愈好,缺點愈來愈少,不只是不會傷害人,還更能幫助人,這樣去做才叫修行,修身口意的行為,才叫做修行。
為什麼佛教有那麼多的法門呢?那是因為自己的身口意,往往因為個人業的關係,習氣的問題,如果說你平常在身口意上面慢慢的去著手,不要太急,每天每天都有改進的話,就是在修行。佛教提出很多方法,在你自己還不能做主,沒有能力去管住自己的身口意,才用一些法門、方法,依賴它,使我們的身口意不會亂,不會讓我們的身口意去造業;很多人常常把修行,當做修什麼法門,其實法門有八萬四千,很多人問我,老師父我應修什麼法門最好?我說你什麼法門都不要修,該吃飯的時候能夠吃飯,該睡覺的時候能夠睡覺,那就是最好的法門,如果吃飯的時候想到好多好多的事情,睡覺時失眠,什麼法門也沒有用。
人之所以會造業是因為身口意,可是不要忘了,人在修行辦道還是身口意。行善也是那個我,作惡還是那個我,那該從什麼上面去下手?就從身口意上面下手,身體的行為、言語的行為、意念的行為。只是自己還不能夠做主的時候,去依賴某些自己比較有感覺、有興趣的法門來收攝自己。可是要瞭解,一旦不修那個法門怎麼辦呢?就收攝不了、就亂了。因此,有一句話說見到佛菩薩就一本正經,離開佛菩薩就亂七八糟,那是為什麼?因為不知道真正修行在修什麼。
談什麽淨心、清心、定心,沒有這種說法;心要定,除非做土地公,土地公是定心的很。打坐、念佛,都不是一種真正修養自己的方法,那只是一種依賴。學佛一輩子,第一個要做到,當業報來到時要歡歡喜喜去承受,為什麼?過去做的業現在要受報。為什麼要歡歡喜喜去承受?你不歡喜的話,就會受不了,原來的業報本來是個小的問題,可能只是吵一吵或賠幾個錢就算了,因為你不歡喜,認為自己為什麼要受這種業報?就會小的問題變成大的問題。平常世間法裡也有這種話,大事化小,小事化了,普通人都需要這麼做,何況一個學佛的人。
講到學佛,學佛不是學釋迦牟尼佛,也不是學什麼菩薩,學佛是學怎麽去覺悟,因人是隨著業來到這世間,自己不瞭解這些業究竟是什麽,經常處在無明的境界裡面。什麼叫無明?即不瞭解,不瞭解過去造了些什麼業。很多人總把業當成很壞的東西──惡業,不錯是很壞,難道善業也很壞嗎?譬如說運氣不好、身體不好,是不是我業障太重?常有人問,我能說你善業太重?還是惡業太重?這只是歸納一個業字,業是什麼?「業」就是行為完成以後有個結果,這結果叫「業因」;造成的結果慢慢會因時節因緣的關係而顯發出來,那叫「受果」,所謂的造因受果。業不要把它當成壞的名詞,讀書有學業,從事工作有行業,做生意是事業,都叫做業,都是一種行為完成的現象,只是這有好的、壞的,壞的稱為惡,好的稱為善,這是對業必須要有的認識。所以,要歡歡喜喜去承受,才可以大事化小。譬如我們說歡喜,有的人會說,業報來了我已經很難受了,還歡喜得起來嗎?那是因為平常從來沒有去修行。
為什麼講那麽多道理方法,譬如說六波羅蜜裡面的忍波羅蜜,忍波羅蜜就是告訴你,你不願意接受的、討厭的、不喜歡的,面臨到身上的時候,不要一開頭就像一般人一樣生氣,先讓自己緩和下來,此種即是忍的開始。可是忍不是抑制自己、不是壓迫自己,如果抑制壓迫自己,會造成什麼?忍無可忍,那就不得了。六波羅蜜裡的「忍波羅蜜」是什麽?忍而化之。忍做什麼?是把你的問題化解掉,否則的話,你行忍沒有什麼意義,行忍的目的就是化解你的問題;不是說我是個學佛的人,不跟你計較,不跟你怎麼様,那不叫忍,只是害怕、畏懼,真正的忍,是業報來了,要歡歡喜喜去承受,譬如說人家給你難堪,你也不生氣,你反而面帶笑容,很溫和的跟他談問題,如此對方想生氣都生不起來,中國人不是有一句話──伸手不打笑臉人?
當然講起來都很簡單,一旦面對問題的時候,就做不了主,所以,我們說要學佛,平常要去修行,千萬不要動不動就去依賴,把它當成好像生死法門,就大錯特錯。念佛、持咒、做善事是應該的,可是你要把它當生死法門,記得有這麼一句話:「決定往生」,這個決定往生什麼,不是去西方極樂世界,而是六道裡面往哪個地方去,就看你的所做所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