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問:
請教師父,《金剛經》裡面談的四句偈是談哪四句?四相是什麼意思?還有像如來說凡夫即非凡夫,是名凡夫,這種三連句在《金剛經》裡常常看到,請教師父大概是什麼意思?
師答:
四相是以人為基礎,人都執著於相,執著於表相,這裡面所說的相,除了表相之外,還有所謂表相的成份,這成份都是以自我意識做基礎。比如說我相就是以自我為基礎;人相是自己以外的他,即是他人;眾生相,有很多人把它解釋為有情、無情、非情都放在一起,其實談眾生相都是以人能夠直接感受的眾生,感受不到的,不能夠直接了解的,都不在眾生範圍之內。
如果我相是個單一的人相;人相就是除了自己單一的我,還有更多的我,那是人相;那除了這個我、單一的我、更多的我,眾生就是除了我們人之外,還有相同於像人一樣,也有其情感作用的眾生,所以廣泛地包含了六道眾生;壽者相其實不是單一講人或者六道,他講每一個生命他都有其時間的壽命,可是還有其時間之内空間的壽命,這個話怎麼說呢?比如談時間,從生下來,一歲二歲一直到多少歲,這就是時間,以一歲來計算,一歲中間有三百六十五天,三百六十五天裡面有每一個不同的空間存在,如果只是看壽命而去分別的話,談四相沒有意義。
第一個談我相,人都有自我意識,人相除了你自己有自我意識之外,不要忘了,別人也有自我意識,除了別人有自我意識,還有更多不同的眾生都有其自我意識。在自我意識裡面,除了你學習的也好、生命的過程也好,還有一個時間性,在這時間中間,你的過程就是空間,過程中間你的自我、人家的自我、更多的自我,究竟以什麼做為先決條件?是以相做為先決條件,就是憑我們眼睛看到的,耳朵聽到的,鼻子聞到的,舌頭嚐到的,意念所感受到的,身體所接觸到的,種種所謂的色塵緣境都叫相。所以,談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除了有表相,還有其內涵,否則的話只是分別四種相,那毫無意義。
舉個例子就很容易了解,假使說這是麥克風,肯定是麥克風。什麽叫做非麥克風?雖然是麥克風,有不同的形狀、不同的大小,都有其不同,每個不同基礎都還是麥克風,可是在形狀以及它的作用大小,就有其不同,這種不同就是非。比如說麥克風,不可能所有的麥克風都一樣,甚至不可能出去的功率什麼都一樣,因此,不能否定其它,只是跟這個不一樣,所以非就有不同於原有的意思。講麥克風是肯定的,另外拿一個做對比,那是非麥克風,跟這個原有不相同,不是說它不是麥克風,非不是講不是,是講不同於原有,是名麥克風,這個叫麥克風,另一個還是叫做麥克風,是名麥克風,那個經典就是這麽解釋的。
所謂第一波羅蜜是什麼?是所有波羅蜜中間以般若波羅蜜為第一波羅蜜,因為般若波羅蜜是眾波羅蜜之母,稱第一波羅蜜。即非波羅蜜就是講其它的波羅蜜,它不同於第一波羅蜜,事實上它還是第一波羅蜜,只是比較來說是不同。因為波羅蜜有兩種解釋,一個它是一種方法,這個方法可以離苦得樂,在佛學辭典翻成為到彼岸,離苦得樂是到彼岸的意思,而這個方法有不同的方法,像施波羅蜜、勤波羅蜜、禪波羅蜜,都是波羅蜜。
為什麼說即非波羅蜜呢?它是不同於原有般若的第一波羅蜜,所以即非第一波羅蜜。可是,是名第一波羅蜜,為什麼?以名字而言,在所有波羅蜜中間,它還是一個獨立的波羅蜜,最後肯定的那個是名第一波羅蜜,是說在波羅蜜中間,還是一個獨立的波羅蜜,中間那個是做比較,所以有問、有比較、有一個肯定。
波羅蜜法,以六波羅蜜來講,有六波羅蜜、十波羅蜜,還有九十波羅蜜、無量波羅蜜,都叫波羅蜜。所謂第一波羅蜜剛說過,是以般若波羅蜜為首,它是眾波羅蜜之母,為什麼?任何波羅蜜要實行的時候,都離不開智慧,所以是眾波羅蜜之母。為什麼才是為首呢?般若波羅蜜,其它都用不上,發揮不了力量。
第二個說波羅蜜不是只有般若波羅蜜,還有更多的波羅蜜,可是那些波羅蜜與這個比較起來它是不相同的,可是並沒有離開它,所以不是否定。最後就是肯定你現在說什麼,那個就是什麼。佛法不是一個死的東西,是一個活的東西。
我執著於他相,不是我執著於我自己的相,如果我執著於自己的相,你那個我又是什麼?是因為人會執著於他相,執著於自己以外的相,所以才分別我有我的、你有你的、還有更多的,是這麼說法。我不是講到,它有內涵,你有你的自我意識,可是不能否定別人的自我,那就是他我,還有更多的我,那就是眾生,因為都是依於相才會發動那個我,沒有外面的相,那個我怎麼會動呢?我是在一個靜止狀態。只不過別人怎麼講我都沒有意見,我只能夠說把我所知道的介紹給你聽。
《金剛經》裡面有兩個明顯標示出來的四句偈,第一個是說以色身、以音聲,第二個就是一切有為法。事實上什麼叫做四句偈?佛陀說的經典經過集結之後,都是用偈的方式表現,每四字組成一個體,叫做四句偈。你們談到四句偈等,還加一個等字為什麼?這都是後人執著於《金剛經》裡面,兩個標示出來的偈,其實任何一段都有四句偈,只是翻成中文,老是用偈語的話,可能不容易理解,才用中國的文字方式來表現。
很多經典幾乎是即使前面有中國的文字表現,它後面還是偈語,偈語就是用中國的文字來說明偈語的內涵,所以很多大的經典,好像都在重複,像《華嚴經》談到什麼天王,得了什麼解脫門,前面談了,後面偈語還是談這些,這是一種翻譯的手法,都是四句偈。可是話又說回來,我們看《華嚴經》,每一段偈語一開始都是六句,不是四句,為什麼?那是加上天王本身先提出來的言語,事實上還是四句偈,所有佛教的經典都是以四句、四句組合起來的,所以到後期,有很多菩薩造論多少偈,都是講這個,只是偈的字數不一樣,通常有三個字、五個字、七個字都有,也有六個字、八個字,甚至最多到十三個字一句的都有,唯一的是四句的字都是相等的叫四句偈,千萬不要執著於那個偈。
關鍵字: |
金剛經
|